当前位置: 肆参拓扑网 > 知识问答 > 古代君王自称的“朕、孤、寡人”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看?

古代君王自称的“朕、孤、寡人”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看?

时间:2024-06-14 23:47:52来源:肆参拓扑网

1、朕

朕,作为皇帝配套的专属称谓,始于秦始皇赢政。

我们今天看到的“朕”字,其实是简化字,实际上,“朕”字,由“舟”和“灷”(zhuan)组成。

“舟”指小船(非常窄小的那种船),“灷”(zhuan)指火种。小船和火种合一起,引申为小船的裂缝。

清戴震撰《考工记图·函人注》:“舟之缝理曰朕”

《尔雅·释诂》:“朕,身也”

在先秦时代,“朕”就是个第一人称代词,像“我”一样普通的称呼,因为不管高低贵贱,人人皆可自称“朕”。

变化始自秦始皇嬴政统一天下,建立秦朝后。

《史记·秦始皇本纪》明确写道:“天子自称曰朕。”从此,“朕”只属于皇帝自称,其所有人都不能再自称“朕”了。秦始皇嬴政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自称“朕”的“皇帝”,自此以后,“朕”也成为皇帝的专用词。

那么秦始皇为何偏偏选用了“朕”这个字呢?

秦朝建立以前,第一人称代词除了“朕”之外,还有余(予) 、我、吾等等。

  • 秦始皇称帝时,“朕”的使用频率持续下降,在战国后期的口语中已经不常见了,故秦始皇将“朕”字作为自称,实际上避免了一些避讳上的麻烦。

  • 古语词“朕”还含有古雅、郑重的色彩。
  • "凡言朕兆者,谓其几甚微,如舟之缝,如龟壳之裂纹也"。表明天子要防微杜渐,哪怕预示一丝小小裂缝,也要时时独省自身。
  • 经过引申,成为皇帝的专用自称后,可以说已经是一个谦虚到极致的自称,却也能大大提高了自己自省自励自谦的逼格。
  • 当然,也有皇帝”有权任性“,比如出身草根的明太祖朱元璋,他说话时就不那么讲究,诏书中什么“俺”“我”“咱”都还照用。

2、孤、寡人

“孤、寡人”多用于秦始皇之前的君主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常用。

  • “孤”是孤家的简称,跟“寡人”意思相近。

  • 《礼记·玉藻》:“凡自称,小国之君曰孤。”

  • “孤”从春秋时期开始,多用作诸侯王在遭遇危难而丧败后的贬损自称

  • “寡人”即寡德之人,用法上比“孤”复杂些,意思是“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

战国时期,战国七雄虽自僭号称王,但仍自称“寡人”,不过楚国是个例外,楚王多自称“不谷”。

秦末项羽和刘邦所分封的诸王,都自称为寡人。

汉朝诸侯王,多自称寡人。

东汉末年,“孤”较为流行,比如曹操称魏王,孙权称帝,都自称“孤”而不称“寡人”。

老子曰: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谷,是其贱之本与。

中国讲究“以德治国”、“以德配天”,君主、诸侯的权位是老天给的,老天只会把天下给予有德之人,如果失德便会失去尊贵权位,所以他们无比谦卑地称自己为“寡人”,时刻提醒和鞭策自己“德寡不足”。

各位,看明白了吗?

喜欢历史的朋友,给个赞,加个关注哦!

古代帝王自称,在大秦帝国建立之前 ,称呼比较混乱 秦帝国建立后规范了称呼。

秦始皇天下一统后,丞相李斯建议皇帝应称“朕”,而且为皇帝专用。朕既“皇权独尊”之义。这个称谓一直沿用到清灭亡为止。

先秦时,诸侯国君一般自称“孤”、“寡人”。

一、本义不同。

1)孤的说法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原指脱离群众,孤立无助的人。诸侯们自嘲为孤,就像孤家寡人一样。

2)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3)朕,《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朕”,说:“秦以前指‘我的’或‘我’。

二、出现的年代不尽相同。

1)孤在春秋战国时期常用;东汉末年,群雄袁术、曹操、孙权、刘备等“南面称孤”。此时“孤”较为流行。而曹操称魏王,孙权为帝,仍然自称“孤”不称“寡人”。

2)春秋时期诸侯自称寡人;北魏、北周、隋朝的诸侯王常自称为寡人,而枭雄如尔朱荣、高欢自称为孤。

自唐以后,少有自称寡人者。如唐朝诸侯军阀朱滔、王武俊、田悦、李纳联合对抗朝廷,各自称王,盟主朱滔自称孤,王武俊等人自称寡人。唐顺宗为太子时自称寡人。五代郭威未称帝前自称寡人。

秦末汉初项羽所分封的诸王(如汉王刘邦)等,和刘邦所分封的诸王(如齐王韩信)都自称寡人,汉朝诸侯后多自称寡人。

3)“朕”,秦以前指‘我的’或‘我’,自秦始皇起专用做皇帝自称。

三、所处的地位不尽相同。

1)清代学者赵翼考察了历史上“寡人”的使用情况:春秋时期诸侯自称寡人,而较弱的诸侯自称“孤”。

2)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丞相李斯建议“朕”为皇帝专有的第一人称代词。只有皇帝一人能自称“朕”。

不过朕是比较书面化的自称,往往仅出现在诏书等官方文书上。在日常生活中皇帝常称"我"、“吾”、“孤”等。


天无二日,一山不容二虎

我们再看一些古代电视剧的时候,就经常看到一些君王称孤,或者是寡人。朕这个字我们都知道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只有皇帝才可以称。那么这几个词都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孤,或者是寡人,都是古代君王的自谦的说法,我们都知道在中国古代一般对自己都是谦称,而对别人都是尊称。古代君王也是一样。

先来说孤,孤本来的意思就是说无父之人,古代对孤的解释就是幼而无父曰孤。《老子》第三十九章:“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榖。”《老子》四十二章又云:“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为称。”这里的不榖就是不善的意思,在古代孤,寡人,不榖也是先秦时期君王的一种称呼,但是用的比较少,所以很少有人知道。《左传.庄公十一年》:“且列国有凶,称孤,礼也。意思就是说称孤是一种谦称,礼仪。

而寡人的意思就是寡德之人,意思就是说德行还不够,也是一种谦称,目的就是时刻提醒君王自己的德行还不够。

在说朕,朕这个字其实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每个人都可以称的,比如屈原的《离骚》里面就多次的用到朕来知道我,或者是我的,《楚辞·离骚》: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还有:朕皇考曰伯庸。——《楚辞·离骚》。这里的朕都是指我的意思。而这个时候朕是不分贵贱的,都是可以这么称呼的。

但是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秦始皇就把朕这个字,只能是皇帝一个人这么称呼了。关于秦始皇为什么要选这个字历史上也是有很多争论,有些专家也指出,本来就是秦始皇自己叫自己政的,因为秦始皇的名字本来就是叫政,后来通用朕。当然历史上的记载是秦始皇为了凸显自己功高三皇五帝,现实自己的与众不同,不能再用以前的孤,寡人这些谦称了,不能再谦虚了,而朕这个字本来就有我,我的意思,所以朕这个字只能是皇帝一人使用。

在我们国家关于皇帝的自称有很多种,比如说“朕、孤、寡人”都是君王用来自称的。这些都是什么意思,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偏偏就要这么叫,这里面是有历史有故事的。

秦始皇作为中国的第一个皇帝,他除了统一文字统一货币度量衡等等之外,秦始皇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一只传到了今天。其中一个就包括把皇帝的称谓定下来了。“寡人”和“孤”这两个称谓其实是没有特别切实的说法,很多人说这是因为君王觉得自己的道德和才能不配是天子,是一种自谦的说法。其实一开始这两称谓不是给君王用的,是原来的诸侯国和小国的君主的自称,小国之君称孤,庶方小侯自称曰孤,诸侯自称寡人。

这个诸侯国小王的自称怎么变成了君王的自称呢,就是从秦始皇开始的。关于秦始皇的改名,在《史记》中有很明确的记载。一个皇上为什么要把诸侯君主的自称用在自己的身上呢,有两种可能性,第一种就是因为秦国原来也是一个诸侯国,作为一个曾经的诸侯国的君主这么叫是叫习惯了。在统一了天下之后就没有改口,一只这么叫下来了。第二种可能性就是,秦始皇觉得原来都是诸侯国,都是对等的,但是现在统一了,以后这个称呼你们都不能用,只能自己用。其实这两种可以性是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的,因为单独把哪个拿出来好像都不全面,拼在一块才是一个完整的思路。

关于“朕”这个称呼呢,在秦以前这个字是一个谁都可以用的一个自称,就类似于今天的我。史书里面有记载,“朕”身也,意思就是说凡是有身体的活人都可以用朕来自称的。不过后来在秦始皇一统天下的时候就把朕这个词留下了,在一统天下的时候需要整个设计国家的制度还有其他一系列的制度。当时丞相李斯建议请天子自称“朕',以后别人都不能再叫朕了。在秦始皇上了年纪,身体不是很好的时候,有一段时间他很想长生不老了,到处找术士和能人,能给自己提供长生不老的方法。

其中有一个术士给秦始皇讲,他应该成为一个真人,就是到水里淹不死,到火里烧不死。于是秦始皇那段时间要求别人叫他真人,自称真人。“朕、孤、寡人”这些都是皇帝的自称了,既然说到这里就说说皇帝的别称,就是大家是怎么称呼皇帝的。

普遍称呼皇帝的是“陛下”和“九五之尊”,陛是宫殿的台阶,陛下就是皇帝和臣子之间的距离。说的是皇上和臣子说话的时候都是隔着台阶的,所以臣子对皇上的称呼慢慢就变成了陛下。“九五之尊”这个说法来自于一本书,来自于九五飞龙在天。九被认为是数字里面最大的,古人因为这个就非常喜欢用九代表至高无上。五是在最中间,无人讲究中庸之道,古人也是偏爱五的。用上九五之尊就代表皇帝是至高无上而又有才德的,所以皇帝也比称为九五之尊

在我们国家关于皇帝的自称有很多种,比如说“朕、孤、寡人”都是君王用来自称的。这些都是什么意思,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偏偏就要这么叫,这里面是有历史有故事的。

秦始皇作为中国的第一个皇帝,他除了统一文字统一货币度量衡等等之外,秦始皇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一只传到了今天。其中一个就包括把皇帝的称谓定下来了。“寡人”和“孤”这两个称谓其实是没有特别切实的说法,很多人说这是因为君王觉得自己的道德和才能不配是天子,是一种自谦的说法。其实一开始这两称谓不是给君王用的,是原来的诸侯国和小国的君主的自称,小国之君称孤,庶方小侯自称曰孤,诸侯自称寡人。

这个诸侯国小王的自称怎么变成了君王的自称呢,就是从秦始皇开始的。关于秦始皇的改名,在《史记》中有很明确的记载。一个皇上为什么要把诸侯君主的自称用在自己的身上呢,有两种可能性,第一种就是因为秦国原来也是一个诸侯国,作为一个曾经的诸侯国的君主这么叫是叫习惯了。在统一了天下之后就没有改口,一只这么叫下来了。第二种可能性就是,秦始皇觉得原来都是诸侯国,都是对等的,但是现在统一了,以后这个称呼你们都不能用,只能自己用。其实这两种可以性是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的,因为单独把哪个拿出来好像都不全面,拼在一块才是一个完整的思路。

关于“朕”这个称呼呢,在秦以前这个字是一个谁都可以用的一个自称,就类似于今天的我。史书里面有记载,“朕”身也,意思就是说凡是有身体的活人都可以用朕来自称的。不过后来在秦始皇一统天下的时候就把朕这个词留下了,在一统天下的时候需要整个设计国家的制度还有其他一系列的制度。当时丞相李斯建议请天子自称“朕',以后别人都不能再叫朕了。在秦始皇上了年纪,身体不是很好的时候,有一段时间他很想长生不老了,到处找术士和能人,能给自己提供长生不老的方法。

其中有一个术士给秦始皇讲,他应该成为一个真人,就是到水里淹不死,到火里烧不死。于是秦始皇那段时间要求别人叫他真人,自称真人。“朕、孤、寡人”这些都是皇帝的自称了,既然说到这里就说说皇帝的别称,就是大家是怎么称呼皇帝的。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寜;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而以為天下正。其致之也,謂天毋已清,將恐裂;謂地毋已寜,將恐發;謂神毋以靈,將恐歇;謂谷毋已盈,將恐竭;謂萬物毋已生,將恐滅;謂侯王毋已貴以高,將恐蹶。故必貴而以賤為本,必高矣而以下為基。夫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谷,此其賤之本與?非也。故致數與無與。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硌硌若石。

免责声明:文章数据由网友投稿或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Copyright ©2020-2024 肆参拓扑网 (www.43tp.com) 版权所有 琼ICP备2022010180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