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肆参拓扑网 > 知识问答 > 我国古代军事用语中的“斥候”是什么意思?

我国古代军事用语中的“斥候”是什么意思?

时间:2024-06-01 23:16:25来源:肆参拓扑网

应之邀:

“斥候”(亦作斥堠)一词,现在仍偶见使用,如我国台湾的《军语释要》,其释义是:“搜索兵或搜索小组之统称。”



斥,本义是驱逐,引申为远、度(远近)等。

堠,本义是瞭望敌情的土堡。

在秦以前,斥堠是指远望敌情的土堡,专门侯望敌情之兵,称为斥兵。

唐.杜甫:雪山斥候无兵马,锦里逢迎有主人。

明.尹耕 :斥堠直通沙磧外,戍楼高并朔云平。



汉代,斥兵的职能范围得到扩展,其包括寻找水源、检索地型、侦察与反侦察等等。而侦察方式亦出现了深入敌后、军事间谍等多种形式。而斥候就是泛指参加上述行动的人,可能是单兵,也可能是一个小队。(有点象今日的特种部队)如:

《书·禹贡传》:“斥候而服事。”斥,即侦察,又如:斥兵,侦察兵;斥候,侦察敌情的士兵。

《墨子》:“守入城,先以侯始。”(史学大家岑仲勉《墨子城守篇简注》注:“侯,今名侦探或间谍。”)

日本奈良时代,亦称忍者作斥候,而所谓忍者,实际上也就是特工或间谍,也带有侦察的含义。

在汉以后军队职能细化,斥候又分化出探子,刺客等职。斥候一词在军中使用渐小。

如题,“斥候”,是古代典籍中的军事用语,“候”读第四声,作为动词时指侦察军情,作为名词时指侦察兵。《三国演义》的故事是汉末背景,而这个词多数史学家正是认为它起源于汉代。斥候是特殊的一个兵种,类似现代的特种兵和侦察兵的结合体,稍带点特工的意味,通常由天赋较高、动作敏捷的经验丰富的兵士担当,在冷兵器的战争时代,斥候的活动对战局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追溯这个词语,可以顺着西汉继续探究,在商朝,天子分封诸侯、而每个诸侯国的作用按照现存甲骨文的记载,是“为王斥候”,帮天子倾听、侦察四境,探取民情、辅助明君,因此,也有人说斥候这个词大概在汉代之前就已经固定使用了。

古籍《释名》中提到:“五百斛以上还(环)有小屋曰斥候,以视敌进退也。”“斥,度也”;“候,即候望”。由此可知,词意即根据实际环境观望形势、揣度军情。而《墨子》中这样写道:“守入城,先以侯始。”对此,岑仲勉于《墨子城守篇简注》里注云:“侯,今名侦探或间谍。”也就是说,《墨子》里提到的这个“侯”,便是“斥候”的“候”。《尚书》里《禹贡传》也曾讲到“斥候而服事”,“斥”即侦察,演变到后世,变逐渐有了“斥兵”“侦察兵”“侦探”等词汇了。

但是,到了汉代,“斥候”的“候”开始也写作“堠”字了。堠是古代一种道路计程器物,它的用法是立在道路的右侧,常为绿色的小方石碑,每五里立一堠,方便计算道路里程。现代常说的“里程碑”一词,也是由这种测路石碑而来的。在先秦时候,有“斥堠”职位的人,巡查各处道路上的险阻及防护设施、以随时等候、抓捕通缉的盗贼。大概也是因为这里隐含了等候之意,“候”与“堠”的用法也混淆起来。

魏晋以后,军中撤掉了“斥堠”,待到了唐宋时期,侦察兵早就消弭了“斥堠”这样古朴的旧称,只依马步侦察的不同装具使用、称侦察兵为“探马”或索性直接称“探子”。

题中提到《三国演义》中常见“斥候”,近代却不曾见到,因为此为古语,唐宋之后的兵家用语便很少使用此词了。《北史.莫多娄贷文传》有“以轻骑一千,军前斥堠,死於周军”之句,唐代诗人元稹《加乌重胤检校司徒制》有“又明於斥候,善揣敌情”之句,《续资治通鉴.宋理宗嘉熙元年》有“谨斥堠,严巡逻,守御遂固”之句,还能见到这一古语的痕迹。近代的话,伟大的先哲鲁迅先生在《集外集.斯巴达之魂》里稍有提及道:“而果也斥候於不及防之地,齎不及防之警报至。”及到当下,这个词语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不再被惯常使用了。

看《三国演义》的时候看到的“斥候”二字,它主要是指侦察或与之相关的人或物意思。“斥候”作为动词,是侦察、候望的意思,“候”就是视、望,远观、远看、远望。作为名词主要两种:一是指侦察、候望的人,如哨兵;二是指用于侦察的设施:如用以了望敌情的土堡,大船上用以了望的小屋,这些都称斥候。

长城火台(网络图)

“斥候”也作“斥堠”,堠是古代记里程的土堆。五里一个堠,十里两个堠。古籍中的“斥候”的意思主要是上面两种。

比如《汉书・贾谊传》中这段话:“今西边北边之郡,虽有长爵不轻得复,五尺以上不轻得息,斥候望烽燧不得卧,将吏被介胄而睡,臣故曰一方病矣。”

意思是说:现在西部边境上,即使爵位很高的人也不易免除兵役,成年人都因为战备而得不到休息,哨兵瞭望烽火不得安睡,将官都披戴着铠甲睡觉。所以我说这是一方得了病啊。这里的“斥候”就是哨兵。

烽火台(网络图)

为什么在近代军事记载中没见过这个词?主要是被新词替代了。

作为动词的“斥候”被“侦察”、“瞭望”替代了。

名词的“斥候”,被“侦察兵”、“侦察员”替代了。了望敌情的土堡,变成了“瞭望台”、“瞭望塔”等。

今天用于“斥候”的仪器设备、手段更多了,如有无线电侦听、照相侦察、雷达侦察等手段,有侦察机、侦察卫星等高科技工具。所以,斥候过时了,“过时”用网络语言怎么说来着?侦察设备还有哪些?不吝赐教吧。

谢邀请。

惭愧,真没怎么在《三国演义》里面看到过“斥候”这个词,但是在《资治通鉴》里面经常看到。

斥候,就是指侦察兵、侦察部队。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嘛,所以肯定要派出侦察兵了解敌情、了解战场环境啊。

据说斥候从汉代开始设置,这个任务经常比较危险,史书上经常能看到“擒其斥候”、“斩其斥候”的记载,有时候人数还颇多,甚至几十人几百人!

所谓斥候,专业的解释是——

司马贞《史记索隐》:许慎注《淮南子》云:‘斥,度也。候,视也,望也。’

斥并非斥责,而是揣度,度量的意思;所谓候,就是看,侧重是远远观望。结合起来就是说,远远探查,思考揣度。

一、斥候作为名词用,意思常为侦察兵;

《史记·李将军列传》:“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

身为太守的李广,经常不带侦察兵,孤身深入大漠,但是也从未被害,足见李广有勇有谋,武艺高超。

《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复远遣斥候,观相径要,欲图寿春,权以为不可。”

这句话是说诸葛恪远远派遣侦察兵,去探查寿春周围各路要道,试图偷袭寿春,但是孙权认为不可行。

二、作为动词用,意思常为侦查,探查。

唐·元稹《加乌重胤检校司徒制》:“又明於斥候,善揣敌情。”

这句话是说,唐朝有位信任检校司徒的官员乌重胤有极高的军事素养,对于侦查敌情方面非常有一套,得到情报之后能快速分析出真相。

《续资治通鉴·宋理宗嘉熙元年》:“谨斥堠,严巡逻,守御遂固。”

这里是说,宋理宗年间,边关告急,某官员能够加强侦查敌情,严密巡逻,使得边防守御大大加强。

进入晚清民国,斥候这个词渐渐就淡出舞台,被侦查员,侦察兵取代了。

斥候指的就是现在的侦察兵,古时候也叫“ 斥堠 ”,是中国古代军中职事。

斥:度,远近。

堠:古代道路计程器,一种立于道路右侧用于计算里程的绿色小方碑,每五里立一堠。


斥堠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斥堠主要负责巡查各处驻地以及防护设施,秦汉以后,就再也没有斥堠这个职称了,称远出哨探的侦察兵为斥堠。到了唐宋时期改称探马或探子。


东汉末年战争初起时,有一支青州刺史焦和的军队,人数众多,兵器装备精良,唯独没有所谓的“侦察兵”,也就是斥候,所以在打战的时候特别被动。


而三国时期,关于斥候这种兵种就比较多了,一般的侦查人员都有候、候者、斥候、侦候等,后来三国的将领作战经验丰富,则常斥候,也就是我们看演义里经常看到的,兵种也很多,比如:

曹操的虎贲骑兵,日行千里;

南蛮的象兵,可攻城拔塞;

南蛮的藤甲兵,刀枪不如,只是怕火攻;

西域的西凉铁骑,有很强的攻击力以及冲杀力;

【羽评历史,欢迎关注】

斥候,斥候原为边塞上专门伺察望敌情的人。是中国古代军中职事,就是相当于侦察兵的兵种,唐宋以后都是称“探马”或“探子”,古代的斥候分工没有那么细,是要做很多事情,除了侦察敌情,还要负责水源、会画地图、刺杀敌军首领等等。

谢邀,别蒙人了,《三国演义》里经常出现“斥候”吗?

不过“斥候”在古代确是一种重要兵种,他相当于现在的“哨兵”和侦查兵。主要是在小屋及土堡里观查敌情或外出巡查刺探敌情,合称“哨探”分骑、步兵俩种。“斥候”斥可能是排斥的意思,意思就是排斥在部队外的侦查兵,不在部队的意思。侯可能就是观察瞭望或巡查的意思。嘿嘿,这是咱的个人理解。总之“斥候”就是古代军队里的哨探,现在说的侦查兵。

斥候一词最早的记载在商朝时期,在后世挖掘的甲骨文上出现的,原文是“为王斥候”

在古义中,“斥”是揣度的意思,“候”是候望、瞭望的意思,合在一起“斥候”就是瞭望揣度,和今天的侦察意思相近。

“斥候”在古代是军队中的一个兵种,专门负责探查敌情,作用和现代的侦察兵相似。斥候这个兵种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大规模运用则是在汉朝,西汉时期和匈奴作战频繁,在广阔的沙漠地带,斥候的作用非常突出。斥候不仅要求骑术高超,为人机警,还要善于从蛛丝马迹中探查敌情,因此一般充当斥候的都是军中最精锐的士兵。《史记·李将军列传》:“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说的就是一次出征中,将军李广让斥候侦查到很远的地方,所以没有中过埋伏。

唐宋以前的“斥候”不但要侦查敌情,还有部分特种兵的作用,比如暗杀地方岗哨,搞敌后破坏等。唐宋以后“斥候”的分工精细起来,侦查敌情的兵种不再叫“斥候”,而是根据骑马还是步行分为探马和探子。

在古代对于到敌后搞侦查工作的兵种还有一个称呼叫“细作”,细作的作用和现代的特种兵功能更加相近,也和日本古代忍者的功能相似,都是集敌后破坏、侦查敌情、刺杀等于一身的多功能兵种。“细作”在多国混战的局势中作用非常大,三国时期,群雄割据的时局就是“细作”最好的舞台,曹操能对各方势力了如指掌,“细作”的作用功不可没。

谢谢邀请。

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己容易,知敌难。两军对阵,敌方不可能告诉你我将要派多少兵,什么兵种,用怎样的方式来攻打你。这是傻子也干不来的事情。


在春秋战国之前,两军对阵,差不多都是约定时间地点,然后两军对阵,明枪明箭的干,有点像欧洲中世纪的大规模对战。这个时候军队拼的是各自士兵的身体素质和武器装备。

后来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战争的频繁,各种战事各种情况都随时可以发生,这个时候,就有着兵法的诞生了,也就是用最小的代价打赢战争,以少胜多。随之对应的,也就出现了新的兵种,斥候。专门探查敌方动向,回报前线战争情况的兵种。


斥候在军队编制上指主要负责侦察敌情与反敌方侦察的机动灵活的侦察兵。但因古代的分工没有那么细至,所以斥候做的也不只是侦察敌情那么简单。如在陆军方面,他同时也要到战地附近打探消息,关于地形地貌和地理环境,可饮用水源,在哪里有可行的道路画成军事地图,是否要找先锋队有山开路遇水搭桥。且他们对格斗和武器的掌握强于其他人,还十分善于隐藏。


后来,随着兵种的增多,战争的规模越来越大。这个时候就需要主将在后方坐镇指挥,同时配备军事参谋。这些指挥人员需要调配整个军队,前锋,主力,侧面迂回,后方粮草。这些东西都需要有人通知到位,而古代又没有什么无线电通讯工具,而靠信鸽又有可能丢失信息,所以斥候的作用也就越来越大了。任何军队都不能没有斥候,没有了斥候,就相当于人没有了眼睛,没有了耳朵。没有这两样,你就是长的再壮,打不到人也没用,最后只能输

所以说斥候在古代军队中一直充当着通讯兵,侦查兵,特种兵,间谍,刺客的作用。


到了现代,随着军队的进一步细化,斥候也随之细化很多兵种。主要就是侦察兵。侦察兵,是军队中最特殊的兵种之一,侦察兵都是部队中的精英,从新兵开始就出类拔萃。国际军事对抗中,最精彩的对抗就是侦查兵的对抗。他们每个人都身怀绝技,精通数种枪械,反应力,协同能力都是顶尖。


国家与国家的一些摩擦,矛盾,有时候都是在边境进行小规模的侦查兵对抗。特种兵也是属于侦查兵的一个分支,只是特种兵更专业一点,规模更小一点,有点像古代的刺客,素来追寻斩首行动。

所以说斥候从它诞生开始就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只要军队还没有被机器人取代,伺候就会一直存在。!!

免责声明:文章数据由网友投稿或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Copyright ©2020-2024 肆参拓扑网 (www.43tp.com) 版权所有 琼ICP备2022010180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