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肆参拓扑网 > 知识问答 > 巾帼是什么意思

巾帼是什么意思

时间:2024-06-18 02:45:15来源:肆参拓扑网

巾帼原是古时的一种配饰,宽大似冠,内衬金属丝套或用削薄的竹木片扎成各种新颖式样,外裱黑色缯帛或彩色长巾,使用时直接戴在头顶,再绾以簪钗。这种头巾式的头饰叫巾帼。因巾帼这类物品是古代妇女的高贵装饰,人们便称女中豪杰为“巾帼英雄”,后人又把“巾帼”作为妇女的尊称。

出自《三国志·魏志·明帝睿传》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亮既屡遣使交书,又致巾帼妇人之饰,以怒宣王。”

译文:诸葛亮派人给司马懿送去巾帼,意谓司马懿如同妇人。用来激怒宣王。

扩展资料

第一巾帼

冼夫人,又称冼太夫人、冼太、岭南圣母,公元522年农历11月24曰出生在古高凉地区(今广东省茂名境内),死于公元六0二年正月十八曰。享年八十。她的一生,顺应人民的要求和愿望,致力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她和她的子孙们相继为岭南地区持续百年的相对稳定,促进广东南部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是爱国主义典范。

历代封赐

冼夫人的一生有大功于三朝,受到朝廷多次封赐。

(1)当朝对冼夫人的封赐

梁朝:天正元年(公元551年),冼夫人因平定高州刺史李迁仕有功,被梁朝廷封为“保护侯夫人”。这是荣誉性的封赐,未列入品级(正史没有这个记载,只清代茂名谭应祥的《冼夫人年谱》有此记述)。

仁寿元年(公元601年)冼夫人因置番州总管赵讷于法,并巡视岭南十余州,抚慰俚僚有功,赐海南临振县汤沐邑一千五百户。

仁寿二年(公元602年),冼夫人以寿终,赙物一千段,谥为“诚敬夫人”。

(2)后朝对冼夫人的追赠

明朝:追封为“高凉郡夫人”。

清朝同治三年(1864年),皇帝追封冼夫人为“慈佑”,并赐“慈佑”二字。

参考资料来源:

指古代妇女的头巾和发饰,借指妇女。《晋书·宣帝纪》:“ 亮 ( 诸葛亮 )数挑战,帝( 司马懿 )不出,因遗帝巾帼妇人之饰。”《新唐书·东夷传·高丽》:“庶人衣褐,戴弁。女子首巾帼。”后因以为妇女的代称。 明 沉璟 《义侠记·征途》:“须髯辈,巾帼情,人间羞杀丈夫称。”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二班》:“媪亦以陶椀自酌,谈饮俱豪,不类巾帼。” 董必武 《武昌东湖九女墩诗》:“自求解放入天军,巾帼英雄著义声。”

“巾帼”由来古时候的贵族妇女,常在举行祭祀大典时戴一种用丝织品或发丝制成的头饰,这种头巾式的头饰叫巾帼,其上还装缀着一些金珠玉翠制成的珍贵首饰。巾帼的种类及颜色有多种,如用细长的马尾制作的叫“剪耄帼”;用黑中透红颜色制作的叫“绀缯帼”。因巾帼这类物品是古代妇女的高贵装饰,人们便称女中豪杰为“巾帼英雄”,后人又把“巾帼”作为妇女的尊称。

释源:《三国志·魏志·明帝叡传》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亮既屡遣使交书,又致巾帼妇人之饰,以怒宣王。”

望采纳 谢谢

说解:帼,妇女头发上的饰物。巾帼,妇女的头巾和头发上的装饰物。诸葛亮派人给司马懿送去巾帼,意谓司马懿如同妇人。后以“巾帼”为妇女的代称。巾帼是古人使用的一种首饰,宽大似冠,高耸显眼,内衬金属丝套或用削薄的竹木片扎成各种新颖式样,外紧裹一层彩色长巾而成。这种冠饰,戴在头上,罩住前额,围在发际,两侧垂带,结在项中,勒于后脑。既不是于发式,也不同于裹巾,而且可以随时取下(如脱帽),也可随时戴上(只需系紧侧带)。先秦时期,男女都能戴帼,用作首饰。到了汉代,才成为妇女专用。《夜读拾得录(101)·千虑一失》一文中,提到诸葛亮送给司马懿一顶巾帼,就是讥讽司马懿像个女人,不敢与蜀兵交战。司马懿当然受不了如此激将,但他并没有中诸葛亮的圈套。在汉代,宫代民主革命家秋瑾,人赞她们是巾帼英雄、巾帼豪杰,意义就十分明白了。巾帼不廷贵族夫人戴帼,还算做一种礼仪。因而,巾帼遂成了妇女的代称。宋代抗金女将红玉;近易保存,后世早已弃用。长期以来,人们能知此词,却未曾见过实物形状。四川彭山崖墓发掘出土一件摄裳行走状的女俑,头上戴着如冠的首饰,罩在前额,勒于后脑,形象完整,这就是巾帼。另有汉墓出土的一件哺乳妇女,头戴巾帼,也很美观。

jīn guó ㄐㄧㄣ ㄍㄨㄛˊ

巾帼(巾帼)

◎ 巾帼 jīnguó

[women in general] 古代妇女的头巾和发饰。借指妇女

诸葛亮数挑战,帝( 司马懿)不出,因遗帝巾帼妇人之饰。——《晋书·宣帝纪》

巾帼英雄

免责声明:文章数据由网友投稿或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Copyright ©2020-2024 肆参拓扑网 (www.43tp.com) 版权所有 琼ICP备2022010180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