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肆参拓扑网 > 知识问答 > 享受一补是什么意思

享受一补是什么意思

时间:2024-05-08 16:54:47来源:肆参拓扑网

“一补”是指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补贴生活费。

拓展资料

近年来,我国从最困难的地区和条件最差的学校做起,全面改善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着力推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大大缩小了城乡、校际差距。2016年,我国免除农村贫困家庭学生普通高中学杂费。全年资助各类学校家庭困难学生8400多万人次。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可以说是最大的民生。”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张志勇认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着力破解“乡村弱”和“城镇挤”的两个难题。

报告提出,加快实现城镇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持续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不断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办学差距。继续扩大重点高校面向贫困地区农村招生规模。

“到2020年,基本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促进教育公平,保障适龄儿童接受良好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确定的一项战略任务。”全国政协委员李东福认为,办好义务教育是各级政府必须履行的教育职责,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应当成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参考资料:

是否享受一补是什么意思

“一补”是指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补贴生活费。

搜狗问问

拓展资料

近年来,我国从最困难的地区和条件最差的学校做起,全面改善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着力推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大大缩小了城乡、校际差距。2016年,我国免除农村贫困家庭学生普通高中学杂费。全年资助各类学校家庭困难学生8400多万人次。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可以说是最大的民生。”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张志勇认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着力破解“乡村弱”和“城镇挤”的两个难题。

报告提出,加快实现城镇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持续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不断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办学差距。继续扩大重点高校面向贫困地区农村招生规模。

“到2020年,基本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促进教育公平,保障适龄儿童接受良好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确定的一项战略任务。”全国政协委员李东福认为,办好义务教育是各级政府必须履行的教育职责,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应当成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参考资料:中国经济网-我国将统一城乡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

这个我觉得是可以的,这个目前来说就是可以的,反正这个是完全是可以享受的这个东西的。下面是一些无关紧要的,来源于百度百科!!!!

到公元前三世纪,印度出现了整套的数字,但在各地区的写法并不完全一致,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婆罗门式:这一组数字在当时是比较常用的。它的特点是从“1”到“9”每个数都有专字。现代数字就是由这一组数字演化而来。在这一组数字中,还没有出现“0”(零)的符号。“0”这个数字是到了笈多王朝(公元320—550年)时期才出现的。公元四世纪完成的数学著作《太阳手册》中,已使用“0”的符号,当时只是实心小圆点“·”。后来,小圆点演化成为小圆圈“0”。这样,一套从“1”到“0”的数字就趋于完善了。这是古代印度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2]

古印度发明的数字首先传到斯里兰卡、缅甸、柬埔寨等印度的近邻国家。

传播留名

公元七到八世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阿拉伯帝国崛起。阿拉伯帝国在向四周扩张的同时,阿拉伯人也广泛汲取古代希腊、罗马、印度等国的先进文化,大量翻译这些国家的科学著作。

复数分类

公元771年,印度的一位旅行家毛卡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了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首都巴格达。毛卡把随身携带的一部印度天文学著作《西德罕塔》,献给了当时的哈里发(国王)曼苏尔。曼苏尔十分珍爱这部书,下令翻译家将它译为阿拉伯文。译本取名《信德欣德》。这部著作中应用了大量的印度数字。由此,印度数字便被阿拉伯人吸收和采纳。

此后,阿拉伯人逐渐放弃了他们原来作为计算符号的28个字母,而广泛采用印度数字,并且在实践中还对印度数字加以修改完善,使之更便于书写。

阿拉伯人掌握了印度数字后,很快又把它介绍给欧洲人。中世纪的欧洲人,在计数时使用的是冗长的罗马数字,十分不方便。因此,简单而明了的印度数字一传到欧洲,就受到欧洲人的欢迎。可是,开始时印度数字取代罗马数字,却遭到了罗马教皇的强烈反对,因为这是来自“异教徒”的知识。但实践证明印度数字远远优于罗马数字[3]。

“享受一补”是指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即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生补贴生活费。“是否享受一补”即是询问您是否享受这一项生活费的补贴。

免责声明:文章数据由网友投稿或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Copyright ©2020-2024 肆参拓扑网 (www.43tp.com) 版权所有 琼ICP备2022010180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