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肆参拓扑网 > 知识问答 > 形而上学到底是什么意思?有谁知道?

形而上学到底是什么意思?有谁知道?

时间:2024-06-02 00:50:04来源:肆参拓扑网

形而上学是哲学术语,其实并不难理解;顾名思义,所谓“形”,必可见,见必有形;不论在其“形”上或“形”下,“形”是一个标尺;形上者,已在形外,非形也,故无形可见;形下者,即在形之内也,故仍有可见之形;有形则为物;无形者,必非物;所以,不可见则虚,可见则实;虚实成为分水岭,虚在形上,谓之“形而上”;实在形下,谓之“形而下”。

形而上者,面对的是虚无的领域,如玄学、神学、佛学……之类;形而下者,面对的则是实际物质世界;因而,形而上与形而下反映了不同的世界观,形而上世界观为唯心观,形而下世界观为唯物观。唯心强调主观认识世界;唯物强调客观认识世界;主观认识论与客观认识论相对立,主观唯心论认为意识决定存在,客观唯物论认为客观决定意识;因而,站在唯物者立场上,视唯心为贬义,对唯物持褒义立场。

世界是万花筒,不同见解五花八门,但归根结底就是唯物与唯心之分。二者对立但统一存在,相互以对方存在而存在;事实证明,谁也消灭不了谁;一方消逝了,另一方也必然不会存在;世界就是这样正反黑白互证着地存在着,有存在就有对比,有对比才有存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存在即合理;所以,看问题应坚持两面观,两面观必然全面观、整体观,所以,分析问题需要一分为二。形而上或形而下,都是一门学问,故谓之为“学”。

谢邀。

记得我在学校学习马哲的时候,对“形而上学”的解释是:“形而上学就是用孤立,静止,片面的方式看待问题。”但它实际上是后来的引申义。



要想了解形而上学到底是什么意思,就要让我们追根溯源从它诞生时说起。

形而上学的英文是Metaphysics,古希腊文是τὰ μετὰ τὰ φυσικά,拉丁文是metaphysica。

在古希腊的时候,亚里士多德写过很多著作,涉及到哲学、科学等各个学科。不过那个时候并没有“哲学”“物理学”这些现代学术界的分科。一个叫安德罗尼柯的古希腊哲学家在整理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时,用“研究有形体的事物”和“研究没有形体的事物”把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分成了两大类。

他把前一类研究事物具体形态变化的著作编在一起,起名叫《物理学》(physica),把专讲事物本质、灵魂、意志自由等研究经验以外对象的著作编集成册,并名之为《物理学之后诸卷》,也就是拉丁文“metaphysica”,meta这个前缀有之后、超越、基础的意思。这个用语被拉丁语注解家理解为“物理科学之后”。

当文艺复兴产生了实证哲学以后,形而上学作为区别科学的哲学形式开始使用。从此,哲学从古希腊的百科全书式的哲学中分离出来而为形而上学,物理学也从这一百科全书式的哲学中分离出来而为自然科学。

但是由于自然科学的不断进步,以致于当自然科学以牛顿物理学体系的成功并在之后把物理实验的技术手段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时,科学理性的思想被激发。一方面,崇尚理性和证据的科学价值观,对形而上学的不可靠的思维方式产生批判;另一方面,本体论的缺陷使形而上学受到疑难。哲学史上不断发生的拒斥形而上学的思潮,导致了形而上学的衰落。


就是这本书


而“metaphysical”的中文译名“形而上学”,由日本明治时期著名哲学家井上哲次郎根据《易经·系辞》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翻译。(有意思的是晚清学者严复则采用了“玄学”这一翻译,不错就是“玄不救非,氪不改命”的那个玄学,当然严复翻译为玄学是根据根据老子《道德经》"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来翻译的,当然研究事物本质、灵魂、意志自由这些确实挺玄乎。)


由以上我们知道了“形而上学”来源,而它是研究什么的学问呢?

总的来说形而上学是一个哲学分支学科,是对存在的研究,是对科学以外、无形体、不可证明的事物的研究。比如:探究客观存在以外的、一切现象之外的所谓终极实在(本体论);探究宇宙的生成、变化,时空结构等问题(古代宇宙论,已经被现代宇宙论取代);用非科学手段来臆测生命的起源、进化和本质,以及生命与宇宙、终极实在之间的关系(说白了就是玄学)。

至于这个词是褒义还是贬义。作为一个哲学分支学科,“形而上学”虽然因为自然科学的崛起和本身的缺陷而衰落,但我想它本身既不是褒义词也不是贬义词。当然那些人在品论别人的言论时候用这个词肯定不是在夸人。

该词原为亚里士多德一部著作的名称,该著作是亚里士多德死后200多年由安德罗尼柯把他专讲事物本质、灵魂、意志自由等研究经验以外对象的著作编集成册,排在研究事物具体形态变化的《物理学》(physica)一书并名之为《物理学之后诸卷》,古希腊文是,去掉冠词就成了拉丁文

,meta这个前缀有之后、超越、基础的意思。这个用语被拉丁语注解家理解为"超物理科学",亚里士多德在书中讨论的问题成为了形而上学的很多基本问题。

"形而上学"一词在亚里士多德时代并未出现,它是在公元前60年安德罗尼柯编撰亚氏遗著时,先将关于自然的可感觉运动变化的事物著作编在一起,命名为《物理学》,而把现在所谓《形而上学》的各篇章放在《物理学》并集合在一部书内,取名为Meta physika,即现在的《形而上学》。

"metaphysical"的中文译名"形而上学"是根据《易经·系辞》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由日本明治时期著名哲学家井上哲次郎翻译。 晚清学者严复则采用了玄学这一翻译,后经清末留日学生将大批日制汉语(日本称和制汉语)带回国后,玄学这一译法渐渐被形而上学取代。严复拒绝使用井上哲次郎的翻译,根据老子《道德经》"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把"metaphysical"一词译为玄学,但由于日本翻译的一些词汇虽然不甚贴切,却往往更为简单易懂,更容易被当时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的中国民众所接受,因此"形而上学"一词扎根在了汉语之中。

现代指非客观或无形世界的哲学体系,以及孤立、静止、片面的思维方式。

(图片来自网络)

知何理解形而上学?

这并不复杂,不要把简单的文字弄复杂。

形可解释为有形与无形,有形就是有样子,有先例,无形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称无形。

形而上学是人们常说的,死搬硬套,不变通,通常用形而上学来比例,因任何事物在特定的情况下都有差异,不可能一模一样,就像同一样物体,还会有冷缩热涨一样。大体就这个意思。

什么叫形而上学,首先得弄清形而上学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原话是“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物质是器,物质表象叫做形,物质表象涵盖的规律是道,是哲学。也就是规律哲学一类的东西属于最上层,然后下面是物质的表象,表象下就是赤裸裸的物质。马克思主义哲学源于西方,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必然涉及到语言翻译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过程中就用“形而上学”来指代“用片面、静止、机械的观点看问题”的哲学,用以相对于辩证法“用全面、运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的哲学。也就是说,“形而上学”原意可以指代全部哲学,是中性词语;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则应用为了贬义的“形而上学”哲学。

形而上学是我们的这个世界最好得的学问,因为一当我们开囗言说就在运用它;形而上学是我们的这个世界最坏懂得的学问,也是因为一当我们开囗言说就在使用它。

形而上学又是一门十分古老的学术,这不仅是因为它诞生在古代,而且更是因为最初的形而上学,是上古先民神话自然而然地就分解为宗教和哲学分界分有术的尺度。由此可见的形而上学,并不是我们在学校教科书上读到的那样来定义的。更进一步,我们从老子《道德经》写作对象即可知道,形而上学刚一诞生就是与政治学伦理密切相关的。

由此,近代西欧哲学认识论意义上说"形而上学"这个词的本义,它其实就是客观唯心(思)主义。因为,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的源头就是这个民族远古神话的传说,因而也就成其为了这个民族精神抽象源泉。所以,从宗教意义上讲形而上学是神人(有无)之间的同一性问题;由此从哲学意义说的形而上学,它其实也就是动静(玄常)现实性关系问题了。

需要说明一下:这不是我的想法,而是老子在巜道德经》第一章中提出的见解(第一章开门见山第一句话乃形而上之学的定义)。然,在春秋战国时代的老子,竟然就会有了这样的见解呢?这,我们可以参阅黑格尔《小逻辑》专讲"形而上学"本质论一章。但实际上黑格尔《小逻辑》第一章"存在论"感性问题,乃是指谓西欧人基督信仰的宗教情绪问题,而非我国教科书上所说感性(客体)的一般。

这里,随便说一句中国土生土长顺"道"命名而来的宗教,它最初与基督教诞生时一样属于共产主义宗教。世界人类历史发展最有趣味的地方正在此:13世纪马可.波罗回到了故乡意大利热那亚作《游记》。而现如今中国文化思想知识界真正知识分子重新评价这部《游记》时发现:在马氏眼里13世纪中国是发达国家,地中海的意大利是发展中国家。

形而上学,其字面的意思是形之上的学问。在这里,形代表具体的物体;形之上的学问则表示要透过表面的现象,探讨物质的本质。因而,形而上学的实质,就是借助抽象的概念,来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

在远古时期,人的认识是从模仿现象开始的。

比如,模仿成功的狩猎,举行魔法仪式;

比如,模仿植物的生长,进行农业生产;

比如,模仿动物的成长,从事畜牧业。

然而,自然界中的现象是多种多样的。单纯地追逐现象,只能获得零散的因果关系,即零散的认识。

于是,人类不满足于模仿现象。开始根据不同现象所具有的共性,来建立统一的因果关系,即用抽象的概念来代表现实的世界。这就是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的进步意义,在于使人类的认识摆脱了现象的束缚,在超越现象的基础上建立了统一的因果关系。

形而上学的局限性,则在于将抽象的概念绝对化。一方面固执地认为抽象出来的概念就是世界的本体,另一方面则又机械地认为抽象概念之间的区别是绝对的和一成不变的。

由此,使人类的认识由追逐现象转变为追逐本体,使原本有机的世界理解为机械概念的堆砌。

形而上学的观念,使人类的认识由模仿上升到抽象,这是人类认识的一大飞跃,使人类得以用逻辑的推理来思考问题,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人类认识的效率。

然而,仅仅是抽象的认识世界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我们的宇宙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当人类认识的范围超出宏观领域时,形而上学机械的世界与现实的有机世界之间的差异便现象了出来。

于是,人类认识还需要由形而上学的抽象转变为构建系统的相互作用。人类需要借助构建有机的同构系统,来获得关于自然界的相对认识。

因此,形而上学是人类由平面地模仿自然界到立体地构建自然界的一个不可或缺的中间过渡理论和方法。

形而上学使人类摆脱了现象,但却矫枉过正,又受困于自己所提出的概念。形而上学是人类有用的,但却是不成熟的观念与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述同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或方法论。它用孤立、静止、片面(注意理解“片面”涵义,最直白的说法即你所见为片面的,而探究本质)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孤立的,永远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这种增减或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内部而在于事物外部。||也叫玄学。

形而上学是哲学术语。

欧洲语言中的“形而上学”来自希腊语,在主要西方语言中其形式都很相似,如英语的“metaphysics”、法语中的“la metaphysique”、德语中的“die Metaphysik”、意大利语中的“la metafisica”等。这一词原是古希腊罗德岛的哲学教师安德罗尼柯给亚里士多德的一部著作起的名称,意思是“物理学之后”。而亚里士多德可能称做“第一原理”、“哲学”。

形而上学也叫“第一哲学”,如笛卡儿的《第一哲学沉思录》(Meditations on First Philosophy)也称为《形而上学沉思录》。笛卡尔把人类的知识分为三部分,用大树作比喻:第一部分,最基础的部分,也就是树根,是形而上学,它是一切知识的奠基;第二部分是物理学,好比树干;第三部分是其他自然科学,以树枝来比喻。

形而上学的问题通常都是充满争议而没有确定的结论的。这一部分是因为经验事实所累积的资料,做为人类知识的最大宗,通常无法解决形而上学争议;另一部分是因为形而上学家们所使用的词语时常混淆不清,他们的争论因而是一笔各持已见但却没有交集的烂帐。 二十世纪的逻辑实证论者们反对某些形而上学议题。他们认为某些形而上学问题本身是没有意义的。

通俗的讲,形而上学有两种意思。一是指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这一含义的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相对立)。二是指研究单凭直觉(超经验)来判断事物的哲学。有时也指研究哲学的本体论。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理性在人文领域中的强劲蔓延,传统形而上学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然而,从形而上学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实际上存在着三种形态的形而上学:宇宙本体论、范畴本体论和意义本体论。科学理性所拒斥的实则主要是基于思辨虚构的宇宙本体论。在后形而上学时代,就意义本体论而言,形而上学没有终结,也不会终结。

中文译名“形而上学”取自《易经》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既在字面意义上相近,在实际意义上也很符合,属于经典的翻译。

形而上学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把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态和种类,都看成是永远彼此孤立和永远不变化的。

“形而上学”属于哲学范畴,又叫“玄学”。

“形而上学”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孤立的,是一成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变化或场所的变化。但这种种变化不在于事物的内部,而是事物的外部起了作用。

“形而上“是无形的,如精神等。“形而下”是有形的,如物质等。“形而上学”即不是唯物主义的,也不是唯心主义的。但它又可以是唯物主义的,也可以是唯心主义的。这主要看是和谁结合了。和唯物主义结合叫“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结合,叫“形而上学唯心主义”。

总而言之,“形而上学”是一种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免责声明:文章数据由网友投稿或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Copyright ©2020-2024 肆参拓扑网 (www.43tp.com) 版权所有 琼ICP备2022010180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