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肆参拓扑网 > 知识问答 > 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是什么意思

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是什么意思

时间:2024-06-02 02:32:57来源:肆参拓扑网

免除,就是不要做徭役.

中国古代统治者强迫平民从事的无偿劳动,包括力役 、杂役、军役等。古代,凡国家无偿征调各阶层人民所从事的劳务活动,皆称为徭役,包括力役和兵役两部分。它是国家强加于人民身上的又一沉重负担。起源很早,《礼记·王制》中有关于周代征发徭役的规定。《孟子》则有“力役之征”的记载。秦汉有更卒、正卒、戍卒等役,以后历代徭役名目繁多,办法严苛,残酷压榨贫民百姓。

扩展资料

秦汉时由政府法律规定的成年男子必须为政府从事力役和兵役。开始服役的年龄,即傅籍年龄,秦时为17岁,西汉景帝二年(前155)定为20岁,后改为23岁;免除徭役的年龄为56岁。

汉代徭役有正卒、戍边和更卒3种。正卒为2年,1年在本县作材官(步兵)、骑士(骑兵)或楼船,接受军事训练并负责地方治安;1年赴京都作卫士,负责保卫都城、守卫皇宫、陵苑,或为诸官府服务。56岁以下的成年男子服2年正卒后一般规定可免除兵役,但遇政府需要,随时仍可征调服役,不得抗拒。戍边亦称徭戍或屯戍,即到边疆从事“守徼乘塞”。

汉律规定每人一生必须戍边1年,若逢边防紧急,则须继续留守6个月。官富子弟可出钱雇人代役。戍边者由官府供给衣食杂用。更卒,是每个傅籍的男子除服正卒、戍边两种徭役外,每年还须在本县服1个月的无偿劳役,

从事地方的土木工程、造桥修路、治理河渠、转输漕谷等劳动。因役人轮番服役,所以叫作“更”,役人叫作“更卒”。不愿或不能亲自服役者,可出钱300(一说2000)雇人代役,或官府不需其亲身服役而命令他出钱代役,曰“过更”,这笔代役钱称作“更赋”。也有因特殊情况免役的,曰“复”。

免役者包括:宗室、贵族、有高爵的官僚及其亲属,县、乡的三老及被选为孝悌力田者;博士弟子、其他通一经者及特诏优许复除者;或生子、服丧者,逢天灾兵祸之害而暂获复除者;治河有功或皇帝巡行所经地方的人民亦得以暂时免役等等。

此外还规定,获得1级至第4级“不更”爵位的人可以提前4年免役;爵在第9级“五大夫”以上的人可不事徭役。无功者可以出钱买爵,买爵可纳粟、纳钱、纳奴婢,买爵到第9级以上即可免役。这样,汉代徭役的义务实际全落到中产阶级以下的人民身上了。

明代徭役分为三种,一为里甲役,里甲役即一里的事务,二为均徭,即供官府经常性的差役,三为杂泛,为临时派遣的一切差役。

参考资料

一、释义

意思是免除免掉某种责任或义务,免受法定的无偿劳动或责任的约束。

二、徭役

1、中国古代统治者强迫平民从事的无偿劳动,包括力役 、杂役、军役等。古代,凡国家无偿征调各阶层人民所从事的劳务活动,皆称为徭役,包括力役和兵役两部分。它是国家强加于人民身上的又一沉重负担。

2、起源很早,《礼记·王制》中有关于周代征发徭役的规定。《孟子》则有“力役之征”的记载。秦汉有更卒、正卒、戍卒等役,以后历代徭役名目繁多,办法严苛,残酷压榨贫民百姓。

扩展资料:

1、轻徭薄赋是我国历代相沿的轻税的财政思想。春秋时,晋文公(公元前636—前628)图兴霸业,提出“薄敛”(《国语·晋语》)的施政措施; 晋悼公 (公元前573—前559)恢复晋国霸业时,也把“薄赋敛”当作重要的施政措施。

2、后来,晏子也主张“薄敛”(《左传》昭公二十年),先秦诸家普遍主张“薄赋敛” 。 但是,各自的出发点又不完全一致。孔子反对重课,主张“敛从其薄”。是用以攻击鲁国季氏的赋税改革。

参考资料:

免除徭役是指:免除免掉某种责任或义务,免受法定的无偿劳动或责任的约束。

免除:是指当事人为消灭债的关系而抛弃债权的单方法律行为。因债权人全部或部分抛弃债权,债务人得以全部或部分免除债务,故免除也是一种合同终止的原因。免除是债权人的一种单方法律行为,不以债务人同意为必要但须向债务人作出免除债务的意思表示。

徭役:中国古代统治者强迫平民从事的无偿劳动,包括力役 、杂役、军役等。古代,凡国家无偿征调各阶层人民所从事的劳务活动,皆称为徭役,包括力役和兵役两部分。它是国家强加于人民身上的又一沉重负担。

扩展资料:起源很早,《礼记·王制》中有关于周代征发徭役的规定。《孟子》则有"力役之征"的记载。秦汉有更卒、正卒、戍卒等役,以后历代徭役名目繁多,办法严苛,残酷压榨贫民百姓。

示例:商鞅变法的法令规定: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摇役。

参考资料:

主要有军役、戍守、侦候、治公田、杂役、修堤、筑路、运输、驿传、生产等各种名目繁多的种类

军役、戍守、侦候 辽代国民有担负军役、戍守、侦候的责任与义务。

驿递驿递是在各个驿站间传递情报,为较重的徭役之一。由于驿站与驿站之间有相当的距离,驿递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跑很远的路程,民众以此为患。《辽史·马人望传》记载:“民所甚患者,驿递、马牛、旗鼓、乡正、厅隶、仓司之役,至破产不能给。”

马牛马牛也是辽朝繁重的徭役之一,尤其是在战时,不但契丹部民、汉人,就连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也要括马,以供军需。辽圣宗东征高丽,开泰八年七月下诏:“阻卜依旧岁贡马千七百,驼四百四十,貂鼠皮万,青鼠皮二万五千。”开泰九年,“括诸道汉民马赐东征军”(注:《辽史》卷16《圣宗纪》。)。

运输运输之役,是把皇室所需的生活用品,运送至行朝,或把军队所需之物,运送至军中。“契丹之粟、果、瓜皆资于燕,粟车转,果瓜以马送之虏廷。”(注:沈括:《熙宁使虏图抄》。)这是饮食的运送。果、瓜等易腐烂的食品,要求快速到达。在炎热的夏天,是较苦的徭役。还有取暖、炊事所用的官炭。官炭产于神山县与滦河县。两县的县民,承担运送官炭的任务。“岁运泽州官炭,独役松山。(马)人望请于中京留守萧吐浑,均役他邑。”(注:《辽史》卷105《马人望传》。)

修护河堤之役辽境内有西拉木伦河、潢河、太子河、混同江等江河,每当汛季,都要修护河堤,预防水灾。《辽史·大公鼎传》:“时辽东雨水伤稼,北枢密院大发濒河丁壮以完堤防。”《全辽文·贾师训墓志》:“寻扈驾春水,诏委规度春泰两州河堤,及诸官府课役,亦奉免数万工。”

行在(朝)役行在役就是供皇帝行朝所需的各种杂役,如衣、食、住、行、渔猎、侍鹰、围场等各种杂役。《全辽文》卷9《贾师训墓志》:“徙同知永州军州事。既上,日夜经画民事利病。奏减其部并邻道龙化降圣等州,岁供行在役,调计民工三十余万,奏课天下第一,上嘉之。”从上文可知,辽朝每年提供契丹皇帝行在的各种徭役就达30余万人次。

诸宫杂役辽朝皇帝各有自己的斡鲁朵,两位摄政皇太后各置一宫,皇太弟耶律隆庆置一宫,圣宗时期的宠臣韩德让置一文忠王府,共计十二宫一府。这十二宫一府有自己的民户、兵马,因此也有各种杂役。有时,也会免除部分杂役。耶律仁先“奏复王子班郎君及诸宫杂役”(注:《辽史》96《耶律仁先传》。)。

冶铁之役冶铁主要为锻造兵器或造钱币,从事冶铁劳作,也是徭役之一种。《全辽文》卷11《丁文@⑥墓@⑧铭》:“旋出为景州龙池冶监。其冶铁货岁出数不供课。比来为殿罚者殆且十数人。皆谓公性疏放,况能庀于是耶。身族为累,其兆于此。公泊至,督役勉工,亲时铸炼,所收倍于常绩。复更征商榷酒等务。烦剧皆办,所莅称最。” 丁文@⑥任景州龙池冶监,“督役勉工,亲时铸炼”,可知冶铁也是辽朝徭役之一。担任此种劳役的多为渤海人。《契丹国志》卷24《王沂公行程录》记载:“七十里至柳河馆,河在馆旁,西北有铁冶,多渤海人所居,就河漉沙石,炼得成铁。”

筑路修城役筑路修城为辽朝常见的徭役。室fǎng@①任工部尚书,“诏修诸岭路,fǎng@①发民夫二十万,一日毕功”(注:《辽史》卷74《康默记传》。)。修城役也是辽朝常设的徭役之一。辽初,汉人康默记任左尚书。“神册三年,始建都,默记董役,人咸劝趋,百日而讫事。”

建陵役与守陵役修建皇陵与奉守皇陵,也是辽朝重要的徭役之一。担任建陵与守陵徭役的,既有契丹人,也有汉人、渤海人,其中以汉人、渤海人为多。康默记曾任太祖朝皇都夷离毕,“既破回跋城,归营太祖山陵毕,卒”(注:《辽史》卷74《康默记传》。)。可知,康默记曾负责营建太祖之陵。还有奉守皇陵的徭役。辽兴宗为其父辽圣宗建永庆陵,“置蕃、汉守陵户三千户,并隶大内都总管司”。改隶山东县的渤海永丰县民,被辽穆宗从永丰县拨出,作为辽世宗陵墓的守陵户,隶属辽世宗的斡鲁朵积庆宫(注:《辽史》卷37《地理志》。)。

意思是免除免掉某种责任或义务,免受法定的无偿劳动或责任的约束。

徭役古代统治者强迫平民从事的无偿劳动。包括力役 、杂役、军役等。古代,凡国家无偿征调各阶层人民所从事的劳务活动,皆称为徭役,包括力役和兵役两部分。

秦汉时由政府法律规定的成年男子必须为政府从事力役和兵役。开始服役的年龄,即傅籍年龄,秦时为17岁,西汉景帝二年(前155)定为20岁,后改为23岁;免除徭役的年龄为56岁。

古代统治者强迫平民从事的无偿劳动。包括力役 、杂役、军役等。古代,凡国家无偿征调各阶层人民所从事的劳务活动,皆称为徭役,包括力役和兵役两部分。它是国家强加于人民身上的又一沉重负担。起源很早,《礼记·王制》中有关于周代征发徭役的规定。《孟子》则有“力役之征”的记载。秦、汉有更卒、正卒、戍卒等役。以后历代徭役名目繁多,办法严苛,残酷压榨贫民百姓。

免责声明:文章数据由网友投稿或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Copyright ©2020-2024 肆参拓扑网 (www.43tp.com) 版权所有 琼ICP备2022010180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