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肆参拓扑网 > 知识问答 > “曲高和寡”中的“和”是什么意思

“曲高和寡”中的“和”是什么意思

时间:2024-06-02 08:24:11来源:肆参拓扑网

“曲高和寡”中的“和”是唱和的意思。曲高和寡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是qǔ gāo hè guǎ,意思是曲调高深,能跟着唱的人很少。旧指知音难得。现比喻言论或作品不通俗,能了解的人很少。清·刘鹗《老残游记·续篇》第五回:我在省城,只听人称赞靓云,从没有人说起逸云,可知道曲高和寡呢!

扩展资料

1、近义词

阳春白雪(yángchūnbáixuě):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

《阳春白雪》又名《阳春古曲》。著名古琴曲,相传这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师旷或齐国的刘涓子所作。在战国时代成为楚国的高雅乐曲;亦指高深典雅、不够通俗易懂的文艺作品。常跟“下里巴人”对举。李周翰注:“《阳春》、《白雪》,高曲名也。”

后因用以泛指高雅的曲子。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结论二:“现在是‘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统一的问题,是提高和普及统一的问题。”

2、反义词

下里巴人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是xià lǐ bā rén,原指战国时代楚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歌曲,今用于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战国 楚 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

曲高和寡意思是:曲调高深,能跟着唱的人很少。旧指知音难得。现比喻言论或作品不通俗,能了解的人很少。

曲:乐曲。高:高雅。和:和谐地跟着唱。寡:少。乐曲的格调越高,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原比喻知音难觅。现多用于比喻言行卓越不凡、艺术作品等高雅深奥,很难有人理解或接受。

出处说明:战国 楚 宋玉《对楚王问》:“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用法分析:复句式;作谓语、定语、分句;含讽刺意味。

扩展资料:

曲高和寡的成语故事:战国时期,楚襄王问文学家宋玉为什么那么多人对宋玉有意见,怎么没有附和的人?宋玉回答道:有一个唱歌的人在郢都街上唱《下里》《巴人》,很多人跟唱,唱《阳春》《白雪》,附和的人就少了,可见“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曲高和寡的造句示例:

我在省城,只听人称赞靓云,从没有人说起逸云,可知道曲高和寡呢!(清刘鹗《老残游记 续篇》第五回);

熊彼得坚持最具活力的竞争力在于创新而非低价。他的观点在学界曲高和寡;

这也证明了,时尚不再是曲高和寡的精英产业,而知名人士也正在竭尽所能的创造廉价的高雅,比如高级时装;

但如果说他们曲高和寡,不易接近,则很可能将遭到抵制和怀疑;

太超前往往曲高和寡,得不到市场的认可,但纯粹地克隆别人、亦步亦趋地跟风也不会有好的市场效果。

参考资料:

曲高和寡的意思是:

曲调越高深,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

原比喻知音难得。

后用“曲高和寡”比喻言论或作品不通俗,不能为多数人所了解或欣赏。

意思是曲调高深,能跟着唱的人很少。旧指知音难得。现比喻言论或作品不通俗,能了解的人很少。曲高和寡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是qǔ gāo hè guǎ。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译文:这就是说,所唱的曲调愈是高雅,能与之唱和的也就愈少。

扩展资料

1、近义词

阳春白雪,读音yáng chūn bái xuě。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

译文:宋玉说,有歌者客于楚国郢中,起初吟唱"下里巴人",国中和者有数千人。当歌者唱"阳阿薤露"时,国中和者只有数百人。当歌者唱" 阳春白雪"时,国中和者不过数十人

2、反义词

下里巴人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是xià lǐ bā rén,原指战国时代楚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歌曲,今用于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阳春白雪为其反面,比喻高深、不通俗的文学艺术。战国 楚 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

译文:宋玉说,有歌者客于楚国郢中,起初吟唱"下里巴人",国中和者有数千人。

免责声明:文章数据由网友投稿或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Copyright ©2020-2024 肆参拓扑网 (www.43tp.com) 版权所有 琼ICP备2022010180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