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肆参拓扑网 > 知识问答 > 莫须有是什么意思??

莫须有是什么意思??

时间:2024-06-01 08:00:02来源:肆参拓扑网

`莫须有', 含义模糊, 涵盖极大的冤枉, 所以后来者凡提及岳飞冤杀, 不用多言, 只须以`莫须有'一言以蔽之可也.  所谓`莫须有'出典, 乃是韩世忠和秦桧的一次对话.它最早出现於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相近文字还见於与韩世忠有关的赵雄所撰《韩蕲王神道碑》 (《江苏金石志》卷十二) 、《中兴小纪》卷二十九引《野史》、《金陀粹编》卷八《行实编年》, 后来元脱克脱主修《宋史》就把这有关的一段稍作润色写进《岳飞传》: `狱之将上也, 韩世忠不平, 谐桧诘其实.桧曰: 飞子云与张宪书, 虽不明, 其事体莫须有.世忠曰: 莫须有三字, 何以服天下? ' (《宋史》卷三六五)   此中所称岳云给张宪的一封信, 说是岳云要张宪起兵**;同时, 还写信与王贵.但是岳云张宪虽经严刑拷打, 仍都坚决否认有此事.当时韩世忠已罢去枢密使重职, 他是同年十月十三日岳飞被诱捕后半月 (十月二十八日) 主动解职、出任徒有虚衔的闲散职务, `横海武康安化军节度使充醴泉观使'的.据《岳飞传》称, 他是在万俟 (占内) 控制的大理寺向**送呈判决书时, 前去宰相府找上秦桧的.  韩世忠对岳飞无故受屈, 自然愤懑, 尤其是他清楚岳飞的冤狱, 还含有受冤者不愿罗织他人, 而更遭到秦桧、张俊甚至是赵构所嫉恨了的.韩世忠坚决抗金, 曾以公然出兵的行为, 阻止魏良臣等出使金国议和.又因秦桧力主和议, 韩指责其误国, 言辞激切, 并自请与金使面议, 因此首当其冲为投降派嫉恨.秦桧之流原先是想利用岳飞拿他开刀, 不料岳飞不接领子, 反而力加劝阻, 还向韩世忠通气.这样, 赵构联系过去几年岳飞拥兵自重, 不听宣招, 更加火上添油, 即拿他开刀了.  秦桧是杀害岳飞的第一帮凶和主要执行者, 他所说的`莫须有', 追溯其源, 实是秉承赵构意思, 对此不便说明也不须说明、很难说明, 因而就为后人带来争议, 诸说不一.  通常的解释是, `莫须有'就是`或许有' (蔡美彪等著《中国通史》五, 1978 年4 月人民出版社) , `也许有' (曾琼碧《千古罪人秦桧》, 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 年12 月) , 或说`莫须有是当时的口语, 相当於‘可能有’的意思' (徐兴业《中国古代简史》, 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年1 月) .它们的意思同一内涵, 它是和下句韩世忠责问`何以服天下', 互为呼应和连接的.  因此, 王曾瑜认为, `莫须有'意即`岂不须有'.`宋时‘莫须’两字常连用', 但他界定, 此处之`莫, 有岂不之意' (《岳飞新传》,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年10 月) .柏扬也说, `莫须是一个不合文法的句子, 无法解释, 秦桧**宁人 (江苏南京) , 或许是当时江宁方言.根据情况推测, 应是‘不见得没有之意’.' (《中国人史纲》, 时代文艺出版社1987 年) 有人就`莫须有'提出不同见解.金毓黻认为, `莫须有, 谓当有须有、尚须有也.宋人话中喜用莫字, 莫须二字连用, 见《长编》中非一, 如曰, 莫须与指挥、莫须曾商量皆是, 凡此莫字作当字尚字解.莫为未定之辞, 故世忠以为不足服天下' (《岳飞之死与秦桧》, 重庆《文史杂志》第6 期, 1941 年1 月) .王瑞明同此见.他的意见是秦桧对岳飞的冤狱要`竭力加以掩饰'.还认为秦桧`强词夺理', 不用两可之词, `授人以柄', `故‘莫须有’不能解为‘大概有’, 而应赋於肯定之意.' (《‘莫须有’辩》, 《文史知识》1982 年11 月) 对此, 王瑞来也持此说, 他引用南宋宁宗时人徐自明《宋宰辅编年录》卷十六, `先是, 狱之成, 太傅韩世忠尝以问桧, 桧曰: 飞子云与张宪书不明, 其事体必须有.世忠曰: 相公言‘必须有’, 此三字何以使人甘心? 因争之, 桧不听.'王瑞来说, `如果作‘必须有’, 就与‘莫须有’的传统说法语意有歧.而王瑞明同志此文的解释倒是基本相合的, 即秦桧是用一种肯定的口气来回答韩世忠的质问, 而不是含糊其辞', (《文史知识》1983 年第4 期) .  李安《岳飞史迹考》也引用宋无名氏《冤狱记》说, 当《刑部大理寺状》(即最高法院判决书) 送到赵构面前, 赵构召集文武大臣审议, `秦桧会於朝曰: 必须有! 必须有, 高宗在殿上, 相距丈许, 若无所闻者, 听者皆默然.桧色厉而声颤动, 重复言曰: 岳飞子岳云与张宪书, 其事体必须有.言时, 回顾西班诸将臣, 高宗目光亦与桧同, 西班中独张俊点首, 示与桧意同.俊在班首, 次为韩蕲王, 又次为待卫亲军马步都虞候王德.德初目视殿上, 闻桧言, 微转首视蕲王, 蕲王色变, 趋前诣桧, 相离不三尺, 桧以笑答之.蕲王向桧争曰: 必须有三字, 何以服天下? 何以使人甘心? 桧不答, 亦无怒意.高宗仍若无所闻, 传旨退朝, 钟鼓声大作, 靳王拂袖下殿, 不悦而去.'  此段双方对白和神态栩栩如生, 写出秦桧是秉承赵构旨意, 当然不能以`莫须有'含糊了之;称`必须有', 也可解释为`一定是有的', 其中仍蕴含有`应该是有的'内涵;如果以`莫须有', 是难以搪塞人口的.秦桧之奸诈、阴毒, 也不致於采用这种含糊其词掩饰了的.  李安还引用俞正燮《癸已存稿》於`莫须有'三字考证.即这句话应谈作`其事体莫, 须有'.俞正燮说, `此事桧言‘其事莫’为一句, ‘须有’为一句.盖桧骄蹇, 反诘世忠, 诣其事? ‘莫’而后自决言‘须有’, 故世忠不服, 横截其语, 牵连一句, 合‘莫须有’三字何以示天下, 此记言之最工者也.必须有, 则三字非奇, 不足折桧, 又或解莫须有为, ‘不必无’, 盖不知莫言绝句也'.所以有人认为, `这样的解释是合乎情理的', `这是因为秦桧在复述‘其事体莫’之后, 借提顿的刹那, 稍作迟疑和审度, 以思考对策, 然后才发狠说出‘须有’两字, 既搪塞了韩世忠的质问, 又诬陷了‘尽忠报国’的岳飞.这就把当时秦桧的心理, 真实生动地表现出来了.'(《文史知识》1983 年第4 期)   `莫须有'三字是什么意思, 人们大都从语言本身含意认知.中国文字是丰富的, 多义词可以在不同的时空和背景有相背的解释.看来`莫须有'三字解, 争论了几百年, 现在还须继续下去.至於, `莫须有'争吵, 韩世忠是否有两对奏桧质问, 即一次在宰相府, 一次在庙堂之上, 秦桧态度由`莫须有'改为`必须有'等情由, 这就有待再考证了.

免责声明:文章数据由网友投稿或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Copyright ©2020-2024 肆参拓扑网 (www.43tp.com) 版权所有 琼ICP备2022010180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