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肆参拓扑网 > 知识问答 > 通假字为什么要叫“通假字”?这个“通假”是什么意思?

通假字为什么要叫“通假字”?这个“通假”是什么意思?

时间:2024-06-02 11:10:01来源:肆参拓扑网

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

音同本字,借来一用。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如“蚤”与“早”;如“当”与“倘”。其特点是“因音通假”。因为古代的字很贫乏,所以用有限的字来表达意思。

扩展资料:

一、通假字成因

古人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哪个意思的思维却还在形成过程中,没有一定规律,既可以使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又可以使用另外一个声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表示那个意思。所以,时代越前的文章,通假字越多。

古人在做记录时,一时想不出本字而用了别字代替,清代的赵翼在《陔余丛考》一书中指出:“字之音同而异义者,俗儒不知,辄误写用,世所谓别字也。”第一个人这样写固然是前面所说的写了别字,但后人都这样效仿以后,便成了“合法”的通假字了。

二、通假字与假借字的区别

有人常把通假字与六书中的“假借字”相混。严格来说,通假字是指本有其字的替代,例如上述例子中,本来已有“慧”字,但却以“惠”字临时替代。

而六书的的假借字则是本无其字,因为要创制新字较麻烦或为免使字数大量增加,而采用同音或近音字表达那种意思,例如“自”字本义是鼻子,因同音关系,借来表示“自己”之意,这是六书中的假借。

即使在古人的训诂解说中,也有时会把两个名称相混。读者应按其上文下理,或按文字学知识,小心判别。但有一点值得注意的就是假借字本质上不属于错字或别字,属于正常的文言现象。

参考资料来源:

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狭义的通假字。

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新字成为长期工。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异体字:同一个意思,不同的写法。

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如“说”与“悦”;如“蚤”与“早”;如“当”与“倘”。其特点是“因音通假”。

什么是通假字呢?古人在造字的时候,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呢?有时候是有一定规律的;但是有一些字还在形成当中,没有一定规律,可能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也可能使用一个同音字表示那个意思,这个同音字就是“通假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就叫做“本字”。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在当时,在一般情况下使用“慧”表示智慧,但是,有时候也可以使用“惠”去表示,于是“惠”就成了“慧”的通假字。又例如“列缺霹雳,丘峦崩摧。”(《天姥》),按照一般的情况,应该写成“裂缺”,但是在古代,也可以使用“列”代替“裂”。于是“列”就成了本字“裂”的通假字。这个办法一直保存了下来,以致20世纪的孙中山先生也按照这个办法写,如“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之者,其不获实行也如故(《黄花冈》)” “唱”就是“倡”的通假字。

以下回答摘自:白竹编著,《中国文化知识精华一本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07,第171页。

所谓通假,就是用意义毫不相干而仅是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借用来代替本字:如催促的“促”借用“趋”字,违背的“背”借用“倍”字,早晚的“早”借用“蚤”字等等。有些借字和本字今音相同或相近.如“早”与“蚤”,“背”与“倍”,有些则相差甚远.如“促”与“趋”。通假有时也称作假借,但和“六书”中的假借有严格的区别。“六书”的假借是造字法的一种,即:为本无其字的词用假借的办法造上一个。这里所说的假借是古人行文时临时借用或借用后再袭用的一种现象。

通假字是古人的一种用字习惯,假如某人想写某某文章,写到某某字的时候不会写了 于是写个同音的字上去,但是一般古人留下来的文章都是名家的文章,大师级别的人写的 现在的人认为他们不是不会写 是个性 于是他不会写的那个字就和他用来代替的那个字就成了通假字

“通”就是通过,“假”就是借,“通假”就是“通过借来用”的意思,是一种不规范的用法,但又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就象现在的“I LOVE U”里的“U”大家一看都懂。

免责声明:文章数据由网友投稿或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Copyright ©2020-2024 肆参拓扑网 (www.43tp.com) 版权所有 琼ICP备2022010180号-11